加之,腾出手来的傅作义,开始包围这座城市,很快我军就撤出了。于是,丁克辛在张家口的这一段文学经历,也随着城市的易手而尘封起来,再也不被触及。现在,除了熟知者外,无人了解丁克辛的这段往事,甚至连他后来的去向,也少有人知悉,更不知道应该有八十多岁年纪的他,仍否健在?现在回想起这样一位被文学史淡忘的作家,那怆然若失的眼神,那无可奈何的表情,真是很伤感的。
一个有才华而不得施展的文人,不甘沉没却又只能赍志饮恨地活下去,那是多么艰难的岁月啊!
现在可以想象,这些穿着二尺半长的灰布军服,裹着绑腿登着布鞋的知识分子,随着部队进入城市,走在平坦的马路上,那种自豪感是不用说的,甭提有多少的诗情画意,涌上心头了。很显然,对那些一直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共产党、八路军来说,需要熟悉城市,熟悉工厂,熟悉工人阶级,那么,得风气之先的文化人,又是刚经过整风运动,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,自然以深入到群众中去,体验新的生活,接触新的人物,寻找新的素材,创作新的作品,为当务之急了。
丁克辛到了宣化龙烟煤矿,他没有想到在那里写了他一蹶不振的作品《春夜》。前年我编《五十年短篇小说选》,选过萧也牧那篇让他一劫不复的《我们夫妇之间》,为他写“作者小传”时,知道他那时也在张家口铁路站段,当工人纠察队的队长。可以想象,当时有很多文化名流,知名作家,文工团的表演艺术家,聚集在张家口。才子风流,士女妩媚,歌声嘹亮,舞姿婀娜,可谓人杰地灵,极一时文气之盛。顺便要提一下的,康濯时任副主编的《北方文化》杂志,也是在这座城市中出版发行。现在,谁要拥有这本战火中的文学杂志,肯定是奇货可居的珍藏之物了。